欢迎来到湖南诺贝斯特科技有限公司官网!

湖南诺贝斯特科技有限公司

应用型光学智能抛光装备标杆最快20天即可供货

24h服务热线 188-9006-1686

行业动态
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资讯中心 > 行业动态

半导体材料小知识:起源、命名和两大理论

返回列表 来源:卓精艺 查看手机网址
扫一扫!半导体材料小知识:起源、命名和两大理论扫一扫!
浏览:- 发布日期:2022-07-13 12:00:49【

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,没有人可以说自己与半导体没有关系。半导体这个名词虽然听起来比较陌生,但却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中,手机、电脑、电视、音响……这些我们日常的电器,里面都有半导体元件。

半导体材料的起源与命名

1833年,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一种半导体材料硫化银,它的电阻随着温度上升而降低。这是半导体现象的首次发现。但当时并没有激起太大的火花。

1839年,法国的贝克莱尔发现半导体和电解质接触形成的结,在光照下会产生一个电压,这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光生伏特效应,这是被发现的半导体的第二个特征。

1874年,德国的布劳恩观察到某些硫化物的电导与所加电场的方向有关,即它的导电有方向性,在它两端加一个正向电压,它是导通的;如果把电压极性反过来,它就不导电,这就是半导体的整流效应,也是半导体所特有的第三种特性。同年,舒斯特又发现了铜与氧化铜的整流效应。

1873年,英国的史密斯发现硒晶体材料在光照下电导增加的光电导效应,这是半导体又一个特有的性质。

以上,就是半导体的四个效应先后被发现。

1911年,考尼白格和维斯首次使用半导体这个名词。

1947年12月,贝尔实验室总结出半导体的这四个特性。

1906年,美国电机发明家匹卡,发明了第一个固态电子元件:无线电波侦测器(cat’s whisker),它使用金属与硅或硫化铅相接触所产生的整流功能,来侦测无线电波。

半导体领域的两大理论

1939年,德国的萧特在「德国物理学报」发表了一篇有关整流理论的重要论文,做了许多推论,他认为金属与半导体间有能障(potential barrier)的存在,其主要贡献就在于精确计算出这个能障的形状与宽度。

1942年,索末菲的学生贝特进一步对整流理论进行发展,他提出了热电子发射理论(thermionic emission),这些具有较高能量的电子,可越过能障到达另一边,其理论也与实验结果较为符合。

与此同时,布洛赫则在能带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,其定理是将电子波函数加上了週期性的项,首开能带理论的先河。

1929年,德国人佩尔斯指出一个几乎完全填满的能带,其电特性可以用一些带正电的电荷来解释,这就是电洞概念的滥觞;他后来提出的微扰理论,解释了能隙(Energy gap)存在。

卓精艺,专注于提供前沿性的高品质超精密光学智能抛光装备制造(小磨头、磁流变、离子束、超光滑),可对石英、微晶、碳化硅、单晶硅、硫化锌等材料实现球面、非球面、自由曲面加工,具有20年的工艺研究和装备研制经验。如果您对我们感兴趣,欢迎来电咨询!